历史求知所
编辑:历史求知所
公元前283年,赵惠文王收到了秦国的外交召回请求,得知赵国的国宝——和氏璧得以传世后,秦昭襄王希望能够以食物为交换,拿走和氏璧。赵王心生疑虑,担心自己会陷入秦国的圈套,于是决定让蔺相如亲自去处理此事。之后发生的事情大家都耳熟能详,蔺相如以一己之力将和氏璧完璧归赵,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外交传奇之一。
展开剩余89%然而,深究这段历史的人会发现,蔺相如并非如大家所认为的那样伟大。司马光便曾严词批评蔺相如,认为他的行为可能最终为国家带来灾难。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在探讨这一点之前,我们先回顾一下和氏璧的历史传承。和氏璧最初出自荆山,是一块稀世珍宝,卞和发现并献给楚王后,这块璧便成为了楚国的国宝,地位非凡。
那么,和氏璧是如何从楚国流落到赵国的呢?这就不得不提到楚怀王的政治悲剧。公元前299年,楚怀王因秦国的压力,不得不前往咸阳与秦昭襄王会盟。然而,令楚怀王意想不到的是,秦国的计谋异常残忍,竟然在会盟期间,强行扣押了他,并要求楚国割让巫郡和黔中等重要地区。楚怀王虽然有些懵懂,但在面对国家领土的威胁时,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持,他宁死不屈。
秦国的策划落空后,情况变得愈发复杂。楚国迅速派人接回太子横,继位为楚顷襄王。这使得秦国的图谋完全失败,然而,秦国并没有善罢甘休,而是展开了军事行动,最终在德州一战中屠杀了楚国五万军队,并夺取了大量城池。
此时,齐国在孟尝君的主导下,联合魏国和韩国的军队,展开了对秦国的反击。这一联军的出现,让秦国的压力骤增,局势瞬间变得复杂。为了打破困局,秦国一方面寻求与韩国和魏国的和平谈判,另一方面,又秘密释放了楚怀王,意图在楚国内乱中制造更多混乱。
然而,楚怀王回到楚国后,却遭到国内权力斗争的阻挠,被迫再次逃往赵国寻求庇护。但赵国此时正面临沙丘宫变,赵惠文王年幼、权力未稳,国家内部的动荡也让赵国无暇顾及楚怀王的困境。因此,赵国决定将楚怀王再次送回秦国,导致楚怀王最终死于秦国的囚禁,最终由秦国护送尸体返回楚国安葬。
在这期间,和氏璧随之流落到了赵国,并最终落入赵惠文王手中。而接下来的“完璧归赵”的故事,便由此展开。
秦昭襄王向赵国提出,如果赵国愿意将和氏璧交给自己,秦国将愿意割让15座城池。赵王听后,心生怀疑,认为这不过是秦国的阴谋,想要以虚假的条件骗取宝物。在当时,秦国虽实力强大,但他们常通过军事扩张、武力征服等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,很少通过贵重宝物来交换土地。而在那个军功为尊的时代,君王们也不会贸然为了财宝而出卖土地,尤其是像赵国这样力求自保的国家。
因此,赵惠文王并未直接拒绝,而是心生犹豫。在这关键时刻,蔺相如挺身而出,提出自己亲自前往秦国处理此事,确保秦国不会得逞。赵王考虑再三,最终决定同意蔺相如的请求,于是,“完璧归赵”的传奇便由此诞生。
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,在秦昭襄王的接见下,秦王满怀喜悦地接过和氏璧,并开始把玩这块国宝。正当秦王似乎准备将和氏璧收入囊中时,蔺相如突发奇想,指责和氏璧有瑕疵,并请求秦王允许他仔细指出。秦昭襄王信以为真,便将和氏璧交回给蔺相如查看。
蔺相如此时迅速将和氏璧举到柱前,严词指责秦王不尊重赵国,未表现出诚意,要求秦国先履行割地承诺。秦昭襄王被迫答应,指着地图上的15座城池承诺将土地割让给赵国,并答应进行隆重的仪式。
然而,蔺相如巧妙地拖延了时间,他故意让秦王等了三天,期间便将和氏璧悄悄带走,返回赵国。三天后,秦王迫不及待地等着和氏璧的交接,却发现自己被蔺相如骗了。蔺相如此时故意直言不讳地告知秦王,若赵国愿意交出和氏璧,为什么不先履行割地承诺?赵王最终宣布,和氏璧已被送回赵国,秦国无论如何都无法再得到它。
秦昭襄王虽愤怒,却并未为难蔺相如,最终蔺相如得以平安返回赵国。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“完璧归赵”事件,蔺相如凭借机智和胆略,成为了后世赞誉的外交英雄。
然而,司马光却认为,蔺相如的行为并没有为赵国带来实际利益,反而从长远来看,赵国最终衰亡,正是因为如此的决策。司马光认为,和氏璧的价值在当时并不具备决定性意义,而蔺相如的聪明才智也未能为赵国带来实质性的国家利益。
事实上,赵王为了保住一块宝玉,竟然让蔺相如冒死为赵国争取,并没有真正为赵国谋取什么实际的利益。蔺相如保住了和氏璧,但赵国并未因而变得强大,反而在战争中逐渐被秦国压制。
如果说蔺相如是在外交上取得了胜利,那么与他相比,秦国的张仪才是无与伦比的外交奇才。张仪不仅成功让韩国和魏国与楚国结盟变成了秦国的小弟,还通过巧妙手段,使得秦国获得了巨大的地理与军事利益。
相比张仪的外交手腕,蔺相如的“完璧归赵”看似聪明,却并未为赵国带来实质性的长期利益。从外交的角度来看,蔺相如不如张仪,赵国的战略眼光也未曾能赶上其他强国。
在后来的渑池会盟中,蔺相如以“言辞尖锐”的形象再度闪亮登场,捍卫了赵国的面子。然而,历史上的真正支柱,并非蔺相如,而是廉颇。廉颇才是赵国真正的靠山,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,使赵国能够在最危急的时刻稳住局势。
廉颇之所以重要,正是在于他的坚韧和实际行动,他并不像蔺相如那样只依赖口舌之功,廉颇始终是赵国的一颗定海神针。而蔺相如,尽管能言善辩,却未必能为赵国带来长久的和平与繁荣。
总的来说,蔺相如在“完璧归赵”中的机智和勇敢值得称道,但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,赵国依靠蔺相如的外交手段,显然不足以抵挡秦国的强大压力。而真正能够支撑赵国的,是廉颇等军事英雄的战略眼光与勇猛表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如何选择股票技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