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海军,如今正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巨变。舰艇下饺子般狂飙突进,对舰载机的胃口也跟着水涨船高,那叫一个“爆炸式增长”。可细看这庞大的需求背后,新老型号居然还在“代际混编”,这可不光是挑战,更藏着海军的精明和务实。
你瞧,四艘四万吨级的075两栖攻击舰已经妥妥入列,成了咱海上投送的硬核力量。还有那艘神秘的076,外号“四川舰”,眼下正加紧舾装,离下水不远了。
光这些还不够,三艘航空母舰压阵远洋,那可是核心中的核心。再数数,几十艘万吨大驱055,加上四五十艘052DL、052DM、054AG、054AG2、054B,浩浩荡荡,组成了水面舰艇的绝对主力。
这么大的家底,对舰载直升机的需求简直是天文数字。粗略一算,光是这些水面舰艇,就得要将近200架海直-20。
它们要满足日常巡逻、反潜、搜救,这些个五花八门的任务,缺了谁都不行。
可现在075的甲板上,那叫一个“百花齐放”。主力直-8C固定趴着十来架,旁边还能瞅见服役十多年的俄制卡-28和卡-31。
三架甚至更多的直-9也忙着在075上执行搜救。至于大家伙儿心心念念的中国首款10吨级舰载直升机海直-20,虽然偶尔露面,但数量真心不多。
这“混搭风”让不少军迷都纳闷:海直-20咋就没能赶紧大规模铺开呢?背后到底有啥讲究?
其实啊,这种新旧并存的局面,绝不是拍脑袋决定的。这是中国海军在高速发展中,对装备需求和技术迭代做出的复杂权衡。
里头可藏着海军既要满足当下,又要拥抱未来的深思熟虑和战略眼光。
老兵不死,只是在坚守
在新型舰载直升机还没法大规模上量的时候,中国海军的策略就俩字:实用。能用的都给我用起来,哪怕有缺点,也要想办法克服,先顶住眼前的仗再说。所以,那些“老兵”们,还在闪闪发光。
075两栖攻击舰,现在主要就靠直-8C撑门面。可这直-8C啊,虽然是舰载机,但它当初设计的时候,可没想着要在大甲板上玩转自如。
你看它停放时,那尾梁就伸不直,得斜着趴甲板,硬生生把宝贵的甲板空间给浪费了。这无疑给075的日常操作和任务执行添了不少堵。
但即便如此,直-8C也还在努力支撑着舰艇的航空力量,任劳任怨。
再说另一位“老兵”,俄制卡-28。这哥们儿在中国海军服役都超过25年了,缺点那是一箩筐。俄式电子设备操作起来跟天书似的,数据处理也慢半拍。
反潜操作员挤在狭小的空间里,一个人恨不得当三个人用,效率自然高不了。
卡-28的机腹弹舱设计也挺鸡肋,只能带一枚鱼雷,跟欧美同吨位直升机能挂四枚比起来,简直是“寒酸”。
更要命的是,它那共轴双桨结构精密得要命,维护起来复杂不说,每次大修耗时是西方直升机的三倍。TV3-117发动机的俄制零件也停产了,部队配件供应都快成了大问题。
可即便有这么多毛病,卡-28在某些舰艇上就是“不可替代”。比如那四艘“现代”级驱逐舰,人家的伸缩式机库就是为卡-28量身定做的,除了它,谁都进不去。
卡-28独特的共轴双旋翼设计,直接把尾桨给省了,机身长度只有11米,比4吨级的直-9还短一截。折叠起来,占地面积跟直-9差不多。
这让它在狭小的舰载甲板上操作起来特别有优势,就算台风来了,照样能起飞执行任务。
卡-28那5.4米“矮胖”的身高,甚至逼得中国船厂修改舰艇设计图纸。052B/C驱逐舰的机库因此被迫加高,顶上鼓了个“凸”字形。
后来的052C/D驱逐舰更直接,机库升级成了“山”字形结构,就为了能把卡-28这尊“大神”给装进去。
在作战体系里,卡-28也还发挥着余热。它能为“现代”级舰搭载的“日炙”超音速反舰导弹提供中继制导。这套俄式“组合拳”磨合了二十年,都形成肌肉记忆了。
所以在东部战区的演练中,它还扮演着掩护登陆船团的重要“老保镖”角色,经验丰富得很。
中国海军的反潜直升机力量,现在正构建一套分层防御体系。056护卫舰用直-9C负责近海反潜,而直-20F呢,未来将扛起远洋反潜的大旗。
卡-28和13吨级的直-18直升机,就是在过渡期内填补空缺,发挥“承上启下”的作用。这足以看出,海军对现有资源整合利用的精打细算。
前不久075甲板上三型直升机同框训练的画面,就是中国反潜力量升级的生动写照。这说明老装备逐步退役、新装备全面上位,都需要一个过程。海军可不是抱着老古董不放,而是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现代化。
海直-20,为啥慢悠悠?
海直-20性能这么好,为啥没能大规模列装?这可不是它自己的问题,而是受限于军工产能、部分舰艇的物理条件,以及海军对未来技术发展的“神预判”。海军选择“慢悠悠”地等更先进的机型,背后可藏着大学问。
直-20F反潜型直升机,那性能是全面碾压卡-28。4吨载荷,1000公里航程,250公里雷达探测范围,还能同时挂两枚鱼雷和32枚声呐浮标,妥妥的“反潜利器”。
中国海军对直-20F的需求量,那简直是海量。光是055大驱、052DL、075这些舰艇,算上30%的备用机,就得要133架!
可问题是,直-20系列直升机目前的整体产能实在有限。哈飞和昌飞两条生产线,一年也就产个30到50架。
陆军航空兵的需求量巨大,空军搜救队也眼巴巴等着直-20。结果就是,直-20系列生产要优先满足陆军航空兵,产量有限的海直-20舰载型号,自然就得优先供应那些战斗舰艇。
这导致075型两栖攻击舰在海直-20的列装优先级上,就相对靠后了。目前全军对直-20的总需求已经超过300架,产能跟不上,就成了制约其大规模部署的关键瓶颈。
生产瓶颈还体现在供应链上。涡轴-10发动机的关键钛合金锻件,大概35%还得依赖进口。高端芯片在28纳米制程上也有技术瓶颈,这些都直接拖慢了生产速度。供应链卡脖子,才是直-20无法全速生产的关键因素。
此外,直-20反潜型的机高有5.3米,这可比054A早期型和052D基础型舰艇那5.1米高的机库要高出一截。硬往低矮机库里塞,旋翼可能刮擦,存在物理适配问题。
反倒是卡-28,凭借其独特的共轴设计,5.4米的身高居然能适配部分低矮机库。这种“负负得正”的巧合,反倒让卡-28在中小舰艇上意外获得了“续命”的机会。
海军不急着让海直-20大规模上量,而且优先供应战斗舰艇,是出于对科技发展速度的考量。科技发展太快了,海军担心海直-20大量服役后,中华V-280、中华XV-15这些新机型一旦定型,服役不满十年的海直-20可能就成了“鸡肋”。
到时候,大量过时的海直-20不仅占用甲板空间,还造成重复投资的困境,那可就得不偿失了。所以,海直-20产量较低,正是为了避免未来新机型出现时的装备更新尴尬,这体现了海军在装备发展上的战略远见。
未来之翼,颠覆性技术来袭
中国在倾转旋翼和高速共轴反桨直升机这些前沿领域,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。这些颠覆性技术预示着海军舰载航空兵未来将实现质的飞跃,彻底改变舰载机的作战模式,想想都激动。
最近,中国中华XV-15/小V-280倾转旋翼技术验证机的模型曝光,这可不是小事。它表明中国正积极研发能飞得更快、更远的舰载直升机,这将极大地拓展其作战范围和效率。
基于中华V-280平台,未来甚至可能发展出倾转翼加油机,甚至预警机。预警型倾转翼机,能把直升机的短距起降能力和螺旋桨预警机的飞行速度结合起来。
这有望显著增强两栖攻击舰的预警探测能力,让它看得更远,反应更快。
同时,类似于西科斯基SB-1/S-97那种刚性共轴反桨双旋翼加推进式螺旋桨的高速直升机也已亮相。这种SB-1类似物,被认为非常适合承担编队反潜任务。
而且,它还能兼作武装直升机、反潜直升机和突击直升机,简直是“多面手”。
当SB-1类似物实现大规模生产后,预计将部署在075型两栖攻击舰上,将显著提升其多任务能力,让075的战斗力再上一个台阶。
刚性共轴反桨双旋翼直升机,在两扇螺旋桨之间的高差较小,在相同起飞重量下,其高度明显低于同级别的共轴反桨双旋翼直升机。
10吨级刚性旋翼直升机的高度,甚至可能低于卡-28。这意味着未来055、052D、054A、054B等舰艇的机库高度,可能都需要重新评估,以适应这些新型直升机。
中国正在研发的直升机可不止这些,还包括小V-280/中华XV-15、小SB-1/中华S-97、直-21武装直升机等等,真是百花齐放。
辽宁舰和山东舰上的直-18Y预警直升机,未来很可能被空警-600取代。陆航的宽体直-8L,也可能发展出相应的海军型号。
中国海军未来甚至可能发展垂直起降战斗机,这些都预示着海军航空兵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,令人期待。
中国在高速直升机领域,已经从以前的“追随者”,转变为哈飞和昌河两大制造商之间的“内部竞争”,这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,实力杠杠的。
075型两栖攻击舰的机库,能够容纳机高6.7米的直-8直升机。
这也意味着075舰机库也能容纳高度5.3米的海直-20、突击型海直-20以及高度相似的武装-21。贝尔V-280的机高为6.4米,美式两栖攻击舰能够搭载MV-22和贝尔V-280。
因此,中国两栖攻击舰预计也能够搭载贝尔V-280的类似物。SB-1直升机的高度目前未知,但肯定低于直-8。这些数据表明,075舰的机库设计为未来搭载这些新型、高度可能更低的直升机预留了充足空间,展现了高瞻远瞩。
笔者以为
中国海军当前的舰载直升机部署策略,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。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,旨在平衡眼前的作战需求和长远的技术发展。
通过“过渡期”的部署,海军为未来更先进、更高效的舰载航空力量做足了准备,巧妙地避免了重复投资的尴尬。
075舰目前使用卡-28、卡-31、直-8、直-9、少量直-20以及未挂牌的直-18Y等多种机型作为过渡,这无疑是一种务实的策略。
相信075舰在未来几年内,将进行一次“鸟枪换炮”式的升级,彻底告别老旧机型,避免了刚服役就落后的困境。
放缓海直-20的大规模生产,正是为了避免在未来几年内,当中华V-280、中华XV-15等更先进机型成熟时,造成“刚服役就落后”的尴尬和重复投资。
这种“不急不躁”的背后,是中国海军对科技树快速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。正是这种战略预判,确保了最终的装备体系能够实现质的飞跃,为中国海军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如何选择股票技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